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 晓晴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拥有超过500米的直径。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中国天眼揭秘黑洞“脉搏”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记者齐芳、崔兴毅)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近期利用中国天眼,对微类星体GRS 1915+105开展了高时间精度的长期观测,发现该星体的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周期约为0.2秒。

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为了揭开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的神秘面纱,2020年至2022年,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GRS 1915+105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和偏振监测。

这是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该成果由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牵头完成,于北京时间7月27日在《自然》发表。

中国天眼是谁发明的

中国天眼是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1993年,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他们期望,在全球电信号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能多收获一些射电信号。建造FAST的动机肇始于此。

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提出。在这一背景下,原北京天文台提出了利用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建造阿雷西博型LT的中国方案,最初起名为KARST。

2016年7月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这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方圆5公里将成为“静默区”。

中国天眼的用途和意义是什么

天眼主要功能是观测宇宙星体,验证天文学理论,意义在于这是人类最大的天文望远镜,有利于揭开宇宙的奥秘。

天眼的主要功能,是观看外太空各星球的变化,也能够接收外太空的一些信息,并且能够研究,发现新的星球,各大星系如何形成的。开放天眼也是为了和国际合作。天眼的主要功能就是探测卫星,并且也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对于我国航天事业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性发展。

“中国天眼”的特点

“中国天眼”是中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同时也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建成,凸显了我国有建设高新科技的能力,也突显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可以对很多基础研究提供帮助,例如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同时也将为我国的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一些方面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眼的建设也促进了其他高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它的建设也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以及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天眼有哪些厉害之处

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成了世界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接收面积大概有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球面有500米宽,反射面有4450个三角形面板,下面有2000多个绞盘。这么大的一个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将在未来20到30年之内保持世界一流的地位。

二、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

中国天眼具有中国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历经22年才建成。它是世界上目前口径最大、且最精密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它的设计体现了我国高科技手段的提升,将在基础研究物理探索、物质深层次结构、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天文地理等方面提供发现的机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应用广泛,中国天眼助力国家建设

中国天眼的应用广泛,正在助力国家向更高层面的建设推进。中国天眼可以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外缘,将太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到原来的100倍左右。它还能将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有120纳秒提升至30纳秒,还可以进行高分辨率的微波巡视,以1赫兹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提供必要的基础研究条件。

17265